海慧沟违建:城区防洪的悬顶之剑

荆门房信网 2015-06-01 17:00
997
  今年,我市将海慧沟违法建设处置作为中心城区存量违法建设处置的“一号工程”。5月27日,海慧沟控违拆违指挥部发出了《致海慧沟居民的一封信》,信中阐明了海慧沟内违法建设的危害。昨日,市水务局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戴贵爽接受记者采访,进一步详细阐述了拆除海慧沟内违法建设与我市城区防洪的利害关系。
 
  此前,市水务局已组织专人实地踏勘了海慧沟,掌握了海慧沟违建的实际情况。经调查,海慧沟违法建设所在地点位于海慧沟支沟(罗汉沟),该沟全长4.42公里,承雨面积3.04平方公里,违法建设全部集中在海慧沟二号桥至605所大门之间1105.07米的区间。经水利、水文技术人员现场全段测量、分段水力计算,确定该区间50年一遇最大洪峰流量在海慧沟二号桥为74.4立方米/秒,在605所汇合口为90.2立方米/秒。
 
  戴贵爽介绍,海慧沟是城区的行洪通道,具有山区性河流的典型特征。《增广贤文》中“易涨易退山溪水”就形象描述了山区性河流的特性:山区性河流因为落差比较大,洪水来势凶猛,陡涨陡落,暴发力强。如果有房屋或其他建筑物阻挡了行洪通道,顺势而下的洪水必将摧毁这些障碍物,如果障碍物足够坚固无法被摧毁,洪水便会漫溢,顺流寻找其他任何可以摧毁的东西。
 
  荆门城区并不是没有遭遇过洪水的危害。《荆门市水利志(1986-2008)》记载:1987年8月18日,在140分钟内,城区突降暴雨236.1毫米,平均每小时101.3毫米。流经城区的漳河四干渠,在当时的市农技推广中心(现市农业局)、市教师进修学校(现荆楚理工学院)北侧2处决堤,总长60米,底宽51米,最深分别为7米、8米,洪水涌入水库,又决堤17米。3处决口以及城区上游63.3平方公里承雨面积,汇成750立方米每秒的特大洪峰冲向城区浏河、竹皮河。两岸淹没,一般地面水深1米,最深达3.5米,淹没141家企事业单位和246间居民住宅,冲坏房间249间、城区街道442处、桥涵23处、渠涵22处,供水管道5处公用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近700万元。戴贵爽到海慧沟实地调查时,也了解到当地不少居民有遭遇过水淹的经历和记忆。
 
  戴贵爽说,在漳河水库兴建以前,竹皮河是两岸居民的重要水源。而海慧沟是竹皮河的西支,是竹皮河的重要支流。随着竹皮河及其上游两岸人类活动的加剧,不断有人在两岸私搭乱建、垦荒等,导致海慧沟甚至竹皮河的来水目前看来显得极少。但是,表面上看起来水少,并不等于海慧沟就不会遭遇洪水了。2002年,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荆门市防洪规划》中,将城区竹皮河和海慧沟的洪水标准定为50年一遇。“洪水频率是个概率事件,可能50年之内一次都不会遇到,也可能50年之内遇到若干次。并不是说50年一遇,就确定是50年才会遇到一次。”他解释说。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局地突发强降雨等区域性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几年前,人们还认为大的降雨一般只会出现在长江以南,不会到长江以北,但是,就在不久前,潜江、天门等地就遭遇了特大暴雨袭击。”戴贵爽所指的这次特大暴雨,是5月14日至15日我省发生的今年第五轮暴雨过程。在天门等地,6小时内就有超过300毫米的降水。“这种强度的降水,在平原湖区都造成了洪灾,换做在荆门城区必然会造成损害,如果是发生在海慧沟,那就是灭顶之灾。”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的土地和岸线的利用,应当符合行洪、输水的要求。禁止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倾倒垃圾、渣土,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第四十二条规定,对河道、湖泊范围内阻碍行洪的障碍物,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由防汛指挥机构责令限期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防汛指挥机构组织强行清除,所需费用由设障者承担。海慧沟内的违法建设,是对法律权威的挑战。这些违建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目前看似相安无事的平和安宁背后,隐藏着来自洪灾的危险,这不仅危及海慧沟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危及城区居民的安全。
 
  戴贵爽说,到去年底荆门已经是“五连旱”,俗话说“久旱必有大雨”,荆门必须做好防大汛的准备。这样的极端天气事件既然已经发生在与荆门比邻的城市,说明极端天气事件离荆门只有一步之遥,荆门可能面对,也必须面对这类事件的考验。

编辑者:admin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