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下午,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向媒体发布了其今年的提案信息,其中为社会热议的城镇化问题也成为其提案的内容之一。蔡继明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必须改变原有的优先发展小城镇的道路,而应当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群作为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主体形态,提倡农村人口优先向大中城市转移。
“十二五”期间,乃至到2050年,我国都处于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很多专家学者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会达到65%,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则至少在75%以上。“这样一个艰巨的城市化任务,涉及到几亿农民要从农村进入城市,变成城市居民,到底让他们进入哪些城市,是大城市、中等城市,还是小城市,还是小城镇?这在学术界,在官方,在民间,都有很多争论。
新型城镇化应优先发展大都市群
蔡继明表示,2012年国务院公布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将我国划分为四个区域。第一个区域是优化开发地区,第二个是重点开发地区,第三个是限制开发,主要是农业地区,限制进行房地产工业开发,最后一个是禁止开发,就是生态保护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则提出实行两横三纵,在这两横三纵线上的城市要优先发展。接着主体功能区规划强调要实行集中均衡,既要集中又要均衡。说集中是避免遍地开花,要优先发展大都市群。说均衡,是不能都集中到个别城市,应该遍及全国,形成十几个都市群。由此就确定了今后应该以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来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我们今后还应该以大城市,特别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群作为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主体形态。我这个提案里把大城市优先发展和小城市优先发展做了分析比较。大城市优先发展不是不要小城市,只不过大城市吸纳的人口所占比重要高一些。通过比较,可以得出很明显的结论,大城市优先发展不但不会占用耕地,还会节省出建设用地,把节省出的建设用地可以复耕为农业用地。小城镇优先发展,不仅现在的土地不够,还要进一步占用耕地。我们国家是一个土地资源非常稀缺的国家,所以从这一点上我的提案里再一次明确提出,建议政府采用大都市群,大城市优先发展的这样一个道路。 ”蔡继明说。
小城镇遍地开花成本高效率低
而对于早年间不少地方兴起的小城镇建设,蔡继明则明确表示,自己并赞同小城镇遍地开花的做法。
“目前我国城市化过程中转移到城市的农民工数量大约有2.6亿,但大多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大城市始终没有真正向农民落户敞开大门。另一方面,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反对大城市,很多文件都在严格限制大城市的发展,这便导致了不少地方小城镇遍地开花。”蔡继明说,其实大城市有很多发展空间,原有大城市的基础设施稍微扩大一倍,实现的是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样的资金再建一个小城市,其效率远不如大城市。“我们通常会说把城市基础服务和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但是往农村延伸的成本高效率却低,事倍功半,反过来把他们向大城市、中小城市,至少是中心镇集中,就会事半功倍,所以一定要考虑到城市化的成本,不能笼统地提倡小城镇建设。”蔡继明提议。
“至少要集中在城关镇,县城化的模式是可操作的,但是再往下其他的镇,除非它有特殊的产业,有特殊的人文、自然、历史遗迹、环境、资源,否则的话也只能让它自身自灭,再偏远一些就是起到社区建设,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的作用,但不能转移剩余劳动。”
新农村建设治标不治本
2005-2006年期间,中央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对此,蔡继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个人始终对新农村建设持有保留态度,我认为新农村建设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也无助于真正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因为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容易做官面文章,有钱的建房,钱少的修房,再没钱的刷房,造成新农村建设实际上治标不治本,一定程度上也给了地方政府借着新农村建设让农民‘被上楼’,很多村庄撤并节省出来的建设用地反而给了地方政府建设用地的指标,让他们有机会可以大搞房地产开发。”蔡继明表示,新农村建设仅仅是一个有限的措施,它起到的作用仅限于为那些尚没有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以及将来也不会转移到城市的人口改善在农村的生活环境,它并没有为农村转移人口,因为它没有涉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没有涉及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没有涉及城市化的进程。
(责任编辑:若英缤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