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地价同比上涨四成
受房地产市场回暖影响,地价持续反弹。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7月,10大典型城市土地成交建筑面积和土地出让金总量,继6月冲高后有所回落,但土地出让金成交均价和溢价率分别环比上涨6.9和1.3个百分点。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曹倪娜认为,土地市场复苏初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震荡和反复。但是综合近几个月各项指标走势,土地市场“止跌企稳”的形态可以确定,尤其是土地出让金均价已经进入上升通道。
在十大典型城市中,一线城市地价上涨最为明显。数据显示,7月份,土地成交建筑面积为394.8万平方米,环比下跌10%,同比下跌22.5%;成交均价为9205元/平方米,环比下跌1.6%,同比上涨40.1%。
高溢价地块频出,北京成交的7宗土地中,4宗溢价在50%以上,二线城市甚至出现不少溢价率100%以上的地块。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四块高溢价土地均来自北京大兴区。7月3日,北京大兴瀛海一宗含有住宅性质的地块被北京城建以22.8亿元的价格和配建94078平方米限价房的代价摘得。据测算,该宗地的成交楼面单价高达3.6万元/平方米,创区域新高;7月7日,北京大兴区瀛海镇一块住宅用地出让。经过32轮竞价,龙湖首开联合体最终以25.95亿元、配建8.99万平方米限价房的代价竞拍成功。最终该地块的平均楼面价达到3万元/平方米。
曹倪娜表示,继6月土地成交均价增长率冲破0轴线站上正区间,7月继续冲高,伴随着房地产市场回暖,预计下半年土地成交均价有望达到甚至超越2014年的历史高点。随着楼市回暖步伐加快,下半年政府必然加大土地出让推进力度,但是各地推地量增加的原因有所不同,如多数城市为追求卖地利益最大化,会选择等待市场进一步复苏,房企拿地信心大振后,再提高推地量;少数城市,如深圳和上海,是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而被迫增加土地供应。
克而瑞研究院杨科伟认为,自2014年起土地成交总量持续处于低位,房企土地储备本就不多,加上近期楼市火热,商品住宅成交量屡创新高,消化了房企不少库存量,拿地补仓布局下半年成为房企的头等大事。但无奈政府供应节奏减缓,优质地块少之又少,争夺之间溢价率提高则是必然。
杨科伟认为,溢价率上涨趋势短期内不变。因为从各地方政府公布的2015年土地供应计划来看,大多数城市有计划地减少土地供应,尤其是一线城市,全线降低未来土地供应量。但房屋需求量并没有减少,僧多粥少的趋势下,溢价率提高毋庸置疑。不过,各城市能级间的分化继续,一线城市土地热度不会降低,土地抢夺或更加激烈,地价有望再上新台阶。二线城市或将出现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三四线城市,成交规模和成交金额预计将继续萎缩。
由于地价居高不下,合作已经是开发商不得不采用的方式。
中国电建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苏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房地产开发合作是趋势。电建在合作过程中主要看各自已有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在开发过程中更好地获取土地资源、降低土地成本,为客户打造出适合需求、更有价值点的产品。在合作伙伴选择上,央企比如招商地产、华润地产等,民企如卓越集团等都是电建的战略伙伴;另外,还与一些金融机构合作,如民生银行和平安地产。(编辑 骆轶琪)
面粉贵过面包,核心城市土地供应下调
21世纪经济报道特约记者 荆宝洁 北京报道
8月4日,苏州市国土资源局发布公告,对2宗位于姑苏区劳动路南的地块组织公开网上挂牌出让,出让土地面积共计约23.13万平方米,两地块总起始价约46亿元,楼面价接近2万/平方米。
从6月初恢复二季度土地拍卖开始,苏州土地呈现出升温趋势。首场土地拍卖,在2小时不到的时间里,苏州市土地储备中心吸金130亿元。趋势延续至7月。
7月初,苏州园区的土地以111.23%的溢价率成为该区域的地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开发商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称,在这块土地拍卖前半个月,该公司在苏州的项目正准备开盘。后来,这块地的价格出来以后,该楼盘直接每平方米加价2000元,当天去化率达到60%。
早前,九龙仓集团副主席周安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二线城市土地价格增长得很厉害,面粉比面包贵;在一些城市,按照现在的土地市场行情,楼市需要相当程度的上涨,才能匹配今天的土地价格。
事实上不唯苏州,个别城市、个别区域的土地市场已经回暖。新地王频频诞生,即使去年流拍的土地也加价重新上市。
7月28日,央企信达以总价33.6亿的价格拿下滨湖区BH2014-05号地块,该地块楼面价达到7295元/平方米,成为“双料地王”。7月29日上午,郑州福鸿元商贸有限公司以约6.06亿元摘得郑政经开出(2014)026号地块,溢价率142.17%,按最大容积率3.5计算,该地块楼面价3235.68元/平米,每亩单价约755万元,打破此前绿地所拿地块每亩669.2万元的单价,成为经开区新晋“地王”。7月31日,碧桂园经66轮竞价,11.05亿元拿下广州南沙湾区块海港大道东侧地块,宗地面积达6.25万平米,成为南沙新地王。8月4日,广州南沙以38860万元挂出2宗地块,其中1宗为去年流拍的2014NJY-7地块,属于住宅用地,再次出让时起拍总价较之去年贵了400万元。
当下土地市场上的热度,难以从官方公布的数据中找到端倪。一则因为有时间差,7月份的土地拍卖情况将反映至三季度的数据中,10月份才能公布。二则因为是平均数,根据国土部下属的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组发布“二季度全国105个主要城市的地价监测报告”显示,2015年度第二季度全国地价水平整体稳步上升,各用途地价环比增速呈上升态势,同比增速则持续放缓。数据显示2015年第二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体水平为3574元/平方米,商服、住宅、工业地价分别为6655元/平方米、5359元/平方米和752元/平方米。
值得关注的是,高华证券通过对302个主要城市土地购置活动的监控发现,在连续13个月同比下降后,6月份土地出让金额转为正增长,环比上升103%,同比上升19%。土地出让金的上涨主要是因为成交均价环比上升60%所致。
对市场趋势做出判断时,原华远地产董事长、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任志强最关注的是环比数据的变化。环比数据的改变常常意味着新趋势的确立。他在不久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称,至多进入9月份,许多城市就会出现房价环比和同比的增长。
市场的分化亦很明显。以库存量较大的长沙为例,长沙市国土资源网上交易系统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长沙城区共挂牌出让28宗地块,已成交地块23宗,成交总面积同比下降约45%,近五年内仅多于2012年上半年;成交总金额同比下降约78%,创下自2011年以来的最低值。7月7日,从湖南中原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原集团半年刊》中数据可知,截至2015年5月,长沙楼市的库存量为1731万平方米,库存消化周期仍长达20个月。
国土资源部土地勘测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邹晓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需求来看,以居住为目的购房需求不可能呈现出爆发式地增长;而投资性的需求也在逐渐消失。房价失去了暴涨的基础。无论地价和房价,都和宏观经济水平和购房者的支付能力密切相关。这些因素恰恰在过去房价暴涨时期是被忽略的。
不过,邹晓云认为一线城市的地价上涨也很正常。事实上,公布了2015年计划供地情况的三个一线城市中,北京计划供应居住用地1200公顷,同比下降27.27%;上海计划供应居住用地600公顷,同比下降20%;广州计划供应居住用地524公顷,同比下降24.21%。
在市场不好时,地方政府不仅放慢了推地节奏,也暂缓了一些区位良好地块的出让,开发商也减少了拿地。而在市场转好之时,部分区域会出现阶段性的供不应求。这亦是任志强判断房价上涨的因素之一。